最近网上冒出好多帖子,求人带难吃的特产给领导。哈哈!真绝了!
有人要北京的京八件,说噎得脖子疼;有人要广西的水晶包,肥肉加白糖的馅料,看着就腻;还有人要广东的炒米饼,硬得能崩牙。
这些特产在景区卖得挺好,但打工人却抢着买来当“暗器”,这事儿听着就邪乎。
各地特产难吃的原因其实挺一致。
糖放得特别多,甜得发齁。山西闻喜煮饼光是糖就用了三种,鲁迅小说里人物拿它当礼物,结果人家成了“孤独者”。
南方很多地方把冬瓜、姜这些菜水果蔬泡糖水里,晒干当零食。小时候觉得冬瓜糖亮晶晶的挺好看,放嘴里才发现齁得慌,直接列入童年黑名单。
展开剩余67%除了甜,还有干硬到噎人的。
云片糕薄得像纸,绿豆糕干得像土块,马蹄糕咬不动。
天津杨村糕干、江苏阜宁大糕,有的加青红丝当馅,看着像彩色塑料,吃着更反胃。
东北大列巴嚼不动,太行山酸枣面里还有沙子似的核,包装上写着“开袋即食”,吃的人直跺脚。
有的特产在本地吃没问题,一包装成礼盒就变味。
北京烤鸭、武汉热干面,盒装的像变魔术变差了。
但豆汁儿例外,装罐了也照样难喝。
重庆“哈儿果”更离谱,用色素和香精泡李子,专门骗外地人,本地人还编rap讽刺:“老太婆吃了开摩托!”
现在地方美食也在改口味。
陕西出了油泼辣子酸奶,济南搞把子肉酸奶,天津有煎饼果子味牛奶,北京炸鸡蘸豆汁酱,重庆麻辣冰淇淋。
这些新玩意儿有人觉得魔性,但也有人愿意试试。
山西太谷饼换配方,内蒙古月饼少放胡麻油,甜度调低,慢慢有人买了。
网友对难吃特产意见两极。
有人说“肥肉馅饼真香”,也有人说“甜到反胃”。但这些特产能活到现在,肯定有过好时候。
以前糖是稀罕物,放得多显阔气,现在大家控糖,老配方吃不惯也是正常。
就像有人讨厌青红丝,有人觉得香,口味这事真没法统一。
景区特产店还在卖难吃货,打工人还在求人代购。
领导收到噎人的糕点会不会生气?有人发帖说同事带绿豆糕,领导吃噎翻白眼,但也有人吐槽“领导照吃不误”。
总之这事就这么闹着,难吃特产成了打工人吐槽的暗号,地方改良也慢慢来,至于领导知不知情……谁知道呢。
发布于:山西省